当前位置:首页 > 资讯 > 【第129期上】群友摄影单展丨浙江-陈玉茹(寻窑记)

【第129期上】群友摄影单展丨浙江-陈玉茹(寻窑记)

网络来源:ARTICLE_SOURCE 作者:通信摄协手机分会  2505

五一国际劳动节,是世界各国劳动人民共同拥有的节日。

 

在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,都有无数辛勤劳动者的身影:

 

高楼林立,来源于建筑工人的智慧与汗水;

美味佳肴,来源于农民日日辛勤地耕耘;

国家安定,来源于士兵们默默地负重前行......

 

无论每个人的工作岗位、付出形式是否大不相同,但每一份努力都值得被尊重、被肯定。

 

值此节日,我们向所有的劳动者一一致敬,是你们用努力、用汗水、用坚持,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更美好的世界。

 

今天,先让我们跟随作者陈玉茹一起,打开尘封的记忆,去看看手工艺人炙热的乡土情怀和工匠精神。

 

打开尘封的记忆  溯源墨城窑|

寻窑记

作者:浙江-陈玉茹

 

关注墨城窑源于一次与墨城瓷器的偶遇,当我第一眼见到墨城窑厂生产的老瓷器时,那本地特有的陶土烧制后的色彩、那略显笨拙粗犷的独特外形、那鲜明时代特征的文字符号,那民国初年的壶、60年代的罐、70-80年代的碗,一下子就吸引了我的目光,瞬间勾起了儿时对嘎鹅碗和墨城海鲜的记忆。

 

出于对民间手工艺的赞叹,以及对本土传统文化的兴趣,我决定用镜头去记录墨城窑曾经的历史,挖掘这段历史背后的故事。

 

墨城位于东海之滨的鳌江,这里依山傍水,具有办窑厂先决的三个条件:优质的高岭土、适宜的水源和便捷的交通。在那个依靠手工生产的年代里,墨城窑厂曾是浙南主要民用陶瓷生产基地,生产的碗、盘,经水运远销到了全国各地。

 

但到了上世纪80年代,手工陶瓷制作逐渐被半机械、机械化生产替代,历经百年的墨城窑,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最终倒闭。

 

希望通过对墨城窑、窑工、瓷器以及文化符号的追溯,感受岁月沧桑和时代变革,用影像重拾消失的记忆,唤起人们对本土历史和文化的共同关注。          

 

窑址——见证历史

 

 

据《平阳县志》记载:“民国元年(1912),墨城瓷窑建成,烧制釉瓷盘碗,年产值约4000元。”

 

墨城窑傍山而建,属阶级窑,最高达13级,因样子像蜈蚣,又称“蜈蚣窑”。墨城窑共5条,窑址分别在山门、东山和岩下,当年的墨城窑占地50亩以上。

据目前健在的窑厂老窑工回忆,解放前墨城窑属于私人窑,解放后由二轻局接收,为其下属集体单位,厂名叫平阳县墨城瓷器厂。在上世纪50年代困难时期,墨城窑厂曾经有十几位工人被派到杭州的建工集团当工人,1960年返回。1961年二轻局把窑厂下放给当时的墨城联社,后来划归人民公社。

 

如今在墨城窑遗址,曾经的瓷窑模样已经看不到,只有附近零落的瓷片可证岁月。

 

窑工——岁月有痕

 

 

当年,在墨城曾有一群制瓷人,他们用灵巧的双手揉泥、拉坯、施釉、烧窑……将墨城山上的高岭土制成碗、盘、壶、罐等器物。

 

如今,他们年龄最大的已经90多岁,窑工的经历成了前尘往事,而他们的手艺也未能传承下来,为此每一位窑工都深有感叹。

(本文分上下两期,未完待续)